基层应急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点击数:7185 时间:2018-01-02

  12月14日至12月15日,本人被集团公司派往海南海口接受应急管理培训。在培训学习中,主要学习了南京大学童星教授、暨南大学李伟权教授、四川大学韩自强教授三位教授关于应急管理的讲授的有关知识。现将培训学习进行总结。

  一、中国应急管理的发展状况

  在过去的十年应急管理工作中,单一的“过程-事件分析”式的应急管理案例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往往不具有普适性:将某一应急管理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引入几乎完全相同的另一场应急管理实践中去,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失败;记取某一应急管理案例中的不成功教训去处理另一场应急管理实践,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灾难性后果。因此,“过程-事件分析”在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中的作用很有限,需要新的理论模式指导应急管理工作。

  基于应急管理规律性、增强应急管理主动性的需要,实现预案电子化、数字化的需要和应急指挥系统统一化的需要,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都要求超越原“过程-事件分析”模式,探索、寻找并实践新的模式。学者提出的“五结构”已超越“一案三制”即“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救援与处置、善后与恢复”模式已超越“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

  二、政府应急能力建设

  应急能力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

  我国对紧急事件进行分类管理,按照发生的严重程度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需要四级政府以及单位、乡村和社区有相应的应急能力。国家的应急管理主要以国务院为主,通过建立国家级应急法规,要求地方政府配备必要的应急能力和应急立法、应急物资战略储备与生产,做好国家动员等。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主要包括应急指挥协调、资源配置、信息沟通、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单位、乡村和社区的应急能力主要包括隐患排查、信息报告与预警、先期处置、基层应急队伍建设、风险意识教育等。

  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许多重大决策出台和重大项目开工没有进行稳定风险评价,引发了影响极坏的群体性事件;许多决策(尤其是重大项目决策)提出将稳评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赋予其“一票否决”的效力,某地某项目因稳评不过关而被“暂缓实施”或“终止决策”的消息频现。这看似“民主”,但并非都“科学”。

  风险评估有四种类型,主要包括经济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和稳定风险。在开展各项风险评价时,如果不考虑当地居民的风险与收益,就无法在稳评时取得他们的支持;如果不考虑当地居民在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感知方面的“建构性”及其与专家评价之间的差异性,就无法获得居民的风险接受水平并招致他们的反对。这就要求,经济评价中除了重视企业和政府的收益外,还要增加对地方经济获益的评价(当地就业岗位,当地居民收入,当地居民公共服务便利性,当地居民社会福利补偿等);还要增加安全事故风险和环境事故风险影响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开展回应式风险沟通与全程化公众参与,将公众尤其是当地居民的风险感知作为安全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的指标加以考虑。因此,一定要改变为“维稳”而仓促稳评的做法,没有基础的稳评只会越评越不稳。把稳评看作是其他各项风险评价效果的“试金石”和重大决策前的最后“闸门”,这不失为未来风险评价机制改革的新思路。

  四、突发事件与舆情导控

  当前,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打破了包括网站、论坛、博客等传统网络媒体在内的单向性的垄断式信息散播局面,成为主流信息传播渠道,形成了基于“移动互联”的新兴网络舆论场。在此背景下,本地突发事件的影响能在短时间内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社交网络传播迅速得到公众关注,在新兴网络舆论场中形成社交网络舆情,不仅体现民众对事件的感受与态度,还表达着民众对政府、警方处置的关注与看法,若处理不当,负面影响被网络无限放大,极易衍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影响政府和公安机关公信力。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科学有效地监控与引导网络舆情、化解舆情危机,已成为公安机关网络监管要务。

  新兴网络舆论场的特征,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构架依赖于强社交链;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新的媒体传播核心渠道,在国内外,媒体拥抱社交传播已成为大趋势;媒体消费场景全面“移动化”,新闻广度(新闻APP)+新闻过滤(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左右手”;微信+自媒体改变了媒体舆论场权重配比,信息传播构架被社交媒体消解和重构,形成新兴网络舆论场。

  新兴网络舆论场舆情导控的难点。一是警务新媒体发挥作用难。二是传统媒体发挥作用难。三是新兴网络媒体监管难。

  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建立常态化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现阶段从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舆情采集、监控、研判、预警等工作已经有了初步成效,建立完善的分警种、分部门的舆情监督预警机制,需要各级公安机关警种部门的全员参与,并进行常态化运行。二是联合网信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应当联合网信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对参与新闻发布和评论的各类组织及个人纳入管理范畴。三是建立个性化的舆情工作机制。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可以创新方式方法,持续加强舆情导控工作。舆情导控承载于内容之中,公安机关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的革新,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当下流行的H5技术、VR技术、短视频等形式都可以成为借助的手段。四是创新网络群防群治的舆情工作机制。引导各领域、各层次具有代表性的活跃网民,特别是网站论坛编辑、自媒体从业人员等参与网络社会管理,发挥“法治网络宣传员”、“网情民意联络员”、“公安工作监督员”的作用,及时掌握网情动态、线索,引导他们协助公安机关开新兴网络舆论场中开展舆情工作。

  五、智慧城市与应急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与应急产业发展为国家与地方经济转型提供了战略机遇。智慧城市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适应了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智慧城市推动公共建设服务,以及社会民生等相关领域的智慧应用,带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产业创新,培育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智能可穿戴装置、车联网等新兴网络信息消费。同时,这些产业又能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所用,形成了城市功能服务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有机结合的新业态,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方式,借助现代技术发展,促进城市管理更加精准化、更加高效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而安全是公众的基本需求。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好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需要紧密结合智慧城市的优势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体系设计,从而提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支撑条件和途径。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来促进城市应急管理,使城市的应急指挥系统能够有即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各部门统一协作标准化的紧急应对、无论何时何地畅通无阻的通讯、简便快捷地提高处理能力、对事件的预知、预警和预报以及更高效的协同工作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到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中,并取得一定成效,如利用空间感知系统打击恐怖活动和预防犯罪,这样一些先进技术与最佳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需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国外经验做法本土化,促进自身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与应急能力提升。

 

  两天短暂的学习使我对应急管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应急管理与集团公司的项目管理、安全管理、综治工作等息息相关。学习应急管理有助于提高本人对应急管理的理论认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关注并学习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不断向专家和前辈学习,为做好公司的安全工作、综治工作,保持公司稳定局面尽最大努力。

朱孝锐

2017年12月20日

下一条:开创新时代